法律行為-解放軍文職人員招聘-軍隊文職考試-紅師教育
發(fā)布時間:2017-08-10 19:56:35第八章 法律行為*學習要求和目的:*掌握法律行為的含義及其在民法體系中的重要地位。掌握法律行為的幾種分類及其效力。第一節(jié) 法律行為概述*一、概念與含義*法律行為,是指以意思表示為要素并以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系為目的的行為。*二、含義:*1、 其為法律事實之一種。*2、 其以發(fā)生私法上效果為目的,具有目的性。*3、 其以意思表示為要素。意思表示是民事法律行為的核心,正如民事法律行為是整個民法總論的核心一樣。第二節(jié) 法律行為的分類*一、單方行為、雙方行為、多方行為與決議*(一)標準:按所參加的意思表示的數(shù)量。*(二)概念:*1.指只需要一項意思表示就可成立的民事法律行為,如遺囑.*2.雙方行為,指因兩項內容一致的意思表示而成立的,如合同.*3.多方行為,指需要多項意思表示才能成立的,如兩個以上的人訂立的合伙協(xié)議.*4.決議,一般也由多項意思表示組成,但與多方行為不同,其主要出現(xiàn)在社團法人中。表現(xiàn)為社團或董事會通過決議形成的意思。*二、要式行為與不要式行為*(一)標準:看民事法律行為的成立和生效是否需要一定的形式。*(二)概念:*1.要式行為:*指其意思表示須依一定形式,或在意思表示外尚須履行一定形式的法律行為。 形式 主要包括書面、公證、登記、批準等。*2.不要式的法律行為指無須依一定形式的法律行為。*三、要物、不要物(實踐、諾成)*(一)標準:以法律行為為表示之外是否須現(xiàn)實成分如物之交付為標準分。*(二)概念:*1、要物:意思表示外還需有現(xiàn)實成分如物之交付方能成立之法律行為。如借用合同與保管合同,再如質押合同與定金合同。*2、不要物行為:指僅依意思表示而成立的法律行為。大多數(shù)法律行為皆屬不要物行為。*四、財產與身份行為*(一)標準:依民事法律行為效果的內容是財產性的還是身份性的,可作此分。*(二)概念:*1、財產行為:是指發(fā)生財產關系變動效果的行為。可再劃分為負擔行為與處分行為。*2、身份行為:是指發(fā)生身份關系變動效果的行為,可劃分親屬行為與繼承行為。但對繼承行為應存疑問,因繼承是取得財產的一種方式,可不會發(fā)生身份關系的變動效果。*五、負擔行為與處分行為*(一)標準:據財產法律行為的效果不同而分。*(二)概念:*1、負擔行為:指發(fā)生債權債務的行為,故又稱債權行為。*2、處分行為:指直接發(fā)生某項既存的權利變動的行為。包括權利的轉讓、消滅及在權利上設定負擔或變更權利。包括:(1)移轉物之所有權;(2)讓與債權;(3)免除債務;(4)拋棄所有權;(5)設定擔保。*六、生前行為與死因行為*(一)標準:法律行為之效力發(fā)生于行為人生前還是死后。*(二)概念:*1、生前行為:指法律行為之效力發(fā)生于行為人生前之行為,多數(shù)行為屬于生前行為。*2、死因行為:指法律行為之效力發(fā)生于行為人死后的行為,如遺囑。*七、要因行為與不要因行為(此種劃分僅發(fā)生于財產行為)*(一)標準:據法律行為與其原因之關系作此分。*(二)概念:*1, 要因行為又稱有因行,是指法律行為與其原因不可分離,以其原因為要素的法律行為。*2, 無因行為,指行為與其原因可以分離的法律行為。無因行為,原因即使不存在或無效,其行為仍有效。如據行為。
民事法律關系題目-解放軍文職人員招聘-軍隊文職考試-紅師教育
發(fā)布時間:2017-08-10 20:00:27一、單項選擇題1、下列各項中,不屬于民事法律關系的要素的是( )。A、主體 B、客體 C、內容 D、形式2、下列不能成為民事法律關系的客體的是( )。A、塘中的魚 B、夜空中的星星 C、不作為 D、企業(yè)的名稱權3、下列不屬于形成權的是( )。A、撤銷 B、解除權 C、債權請求權 D、追認權4、人身權屬于( )。A、請求權 B、支配權 C、抗辯權 D、形成權5、雙務合同當事人享有的同時履行抗辯權( )。A、只為永久性抗辯權,不為延期性抗辯權 B、只為延期性抗辯權,不為永久性抗辯權C、既為永久性抗辯權,又為延期性抗辯權 D、或為永久性抗辯權,或為延期性抗辯權6、依據民事權利的效力范圍,民事權利可分為( )。A、財產權與人身權 B、絕對權與相對權C、主權利與從權利 D、請求權與形成權7、民事義務依民事義務人行為的方式為標準,可分為( )。A、積極義務與消極義務 B、法定義務與約定義務C、法定義務與積極義務 D、約定義務與消極義務8、依我國《擔保法》規(guī)定,當事人在保證合同中約定,債務人不能履行債務時,由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此種責任為( )。A、單獨責任 B、按份責任 C、并行的連帶責任 D、補充的連帶責任二、多項選擇題1、下列可以為民事法律關系的主體有( )。A、聾啞人 B、合伙企業(yè) C、機關法人 D、個體工商戶2、下列權利中,屬于財產權的有( )。A、物權 B、債權 C、親權 D、榮譽權3、甲乙簽訂合同,由甲出售一頭水牛給乙,乙已經付款,現(xiàn)履行期已到,則乙對甲享有的權利為( )。A、絕對權 B、相對權 C、期待權 D、既得權4、緊急避險屬于( )。A、公力救濟 B、私力救濟 C、自助行為 D、自衛(wèi)行為5、某甲在路上遇見情敵某乙,遂叫某丙和某丁共同將某乙毆打一頓,某乙治療傷病花去醫(yī)藥費500元。某甲、某丙和某丁應對某乙承擔的責任為( )。A、侵權責任 B、合同責任 C、單獨責任 D、共同責任6、下列各項中,屬于民事責任承擔方式的有( )。A、停止侵害 B、消除影響 C、賠禮道歉 D、賠償損失三、名詞解釋1、民事法律關系 2、民事法律關系的事實構成 3、民事法律事實 4、民事權利 5、支配權 6、請求權 7、形成權 8、抗辯權 9、民事義務 10、民事責任 11、按份責任 12、連帶責任 13、補充責任四、簡答題、民事法律關系的特征有哪些?2、民事義務的分類有哪些?3、民事責任的法律特征有哪些?五、論述題1、試述民事權利的分類。2、試述民事責任與刑事責任、行政責任的區(qū)別。
法律行為的成立與生效-解放軍文職人員招聘-軍隊文職考試-紅師教育
發(fā)布時間:2017-08-10 19:56:58第三節(jié) 法律行為的成立與生效*一、成立要件*(一)一般成立要件包括*1、當事人;2、標的;3、意思表示。*(二)特別成立要件包括*1、要式行為中法律規(guī)定的特定的形式,如書面合同;*2、要物行為中物的交付,如標的物的交付。*二、生效要件:*(一)一般生效要件包括如下要素*1、當事人須有行為能力。*2、標的須可能、確定、合法、妥當。*3、意思表示真實。*(二)特別生效要件*如在附條件和附期限的法律行為中所附條件和所附期限的成就或到來;以及在效力待定的法律行為中追認人的追認。*三、意思表示*(一)概念:是指當事人向外部表明其意欲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行為。*功能:作為法律行為的核心要素,決定法律行為的成立與效力。*(二)要素:*1、內在意思:指行為人實施行為的意愿、內在愿望、動機和目的(此意識又叫作效果意思或法效意思)以及意欲將此種意思表達出來的意思(表示意思)。*2、表示行為:指以書面或口頭形式將意思外部化的行為。*(三)形式*1,明示(口頭或書面)*2,默示*3,推定(行為)*(四)效力的發(fā)生*1,無相對人的意思表示,于意思表示成立時發(fā)生效力。*2,有相對人分為對話的和非對話的意思表示,*(1)對話的意思表示,于相對人了解其內容時生效*(2)非對話的意思表示,于到達相對人時生效。(此時分發(fā)信主義與到達主義)第四節(jié) 無效、可撤銷可變更、效力待定的法律行為(一)概念*指因欠缺法律行為生效要件,在法律上自始、確定、當然的不發(fā)生法律效力的法律行為。分為全部無效與部分無效。(二)類型*1、欺詐、脅迫,損害國家利益;*2、惡意串通,損害他人利益;*3、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4、損害社會公共利益;*5、違反法律、行政法規(guī)強行性規(guī)定。(三)處理1、不得履行;2、返還財產;3、賠償損失;4、其他后果(如沒收財產歸國家所有)二、可變更、可撤銷的法律行為(一)定義指雖已生效,但當事人可行使撤銷權以變更其內容或使其自始無效的法律行為。(二)類型1,重大誤解;2,顯失公平;3,欺詐;4,脅迫;5,乘人之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