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文職招聘考試第一章 新聞本源-解放軍文職人員招聘-軍隊文職考試-紅師教育

發(fā)布時間:2017-12-26 22:02:11第一章 新聞本源第一節(jié) 新聞起源于人類的信息需求新聞是一種信息傳播,是在人類的生產勞動和社會交往實踐中,為適應人們的信息需求而產生的。新聞傳播活動發(fā)展的基本條件:1.社會對信息的客觀需求;2.生產力發(fā)展水平能夠為新聞傳播活動提供什么樣的物質手段。兩種不同的起源觀:1.新聞起源于人類社會的信息需求,新聞傳播的內容來自人類在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中所產生的種種事實。人類社會性的生產勞動實踐隊新聞的產生起著決定性作用。2.資本主義新聞學把新聞起源這一社會現象歸結為生理、心理現象,認為新聞是為了本能的需要而產生的。第二節(jié) 新聞的本源是事實事實在前,新聞在后。事實是第一性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新聞是第二性的,是人對客觀存在的反映。一、新聞內容以事實為依據1.事實對新聞具有決定性作用,事實是一切新聞報道的源泉和基礎。2.新聞只能根據事實描述事實,不能根據希望描述事實。3.承認客觀事實是不依賴于人的主觀意志而獨立存在的,它不會隨著人們的意愿而改變。4.新聞所含有的各種性質(政治性,趣味性),也是被事實所決定的。新聞對事實有著絕對的依賴性。二、新聞事實是經過選擇的事實事實是反映的對象,新聞是反映的產物。也就是說,新聞是一種源于客觀事實,依附客觀事實,為客觀事實所決定、所派生的,同時又是經過選擇、提煉、加工后的精神產品。報道者對事實的選擇是必然的,因為1.首先是由事實的無限性和報道的有限性所決定的。2.每家媒體都有自己特殊的定位、選擇新聞的標準和感興趣的重點領域。3.對事實進行選擇絕不意味著可以歪曲事實、背離事實、隨心所欲地改變事實。第三節(jié) 新聞的定義新聞的含義:1.新近發(fā)生的新鮮事情、現象和奇聞軼事。2.報紙。3.新聞事業(yè) (新聞單位、新聞機構)4.新聞報道 (各類消息)陸定一 定義:新聞是新近發(fā)生的事實的報道。第四節(jié) 新聞的基本特征真實準確、內容新鮮、報道及時、傳播公開一、真實準確真實是新聞的生命,是新聞最根本的屬性和最基本的特征。真實準確包括三層含義:①新聞所報道的事實必須是客觀存在著的。新聞報道一般要具備 5W ,即when、where、why、who、what②新聞對事實的報道必須準確無誤,真實可信。③新聞不僅要求對具體事實的報道真實準確,而且在事實的整體和相互聯系上也應客觀全面、符合實際,力求在整體上真實客觀地展現社會生活的面貌。二、內容新鮮新聞要新,是由新聞本身的功能和社會需要所決定的,是新聞的天性。新聞之新,取決于事實之新,內容新鮮,要求事實是新近發(fā)生和發(fā)現的,是指事物新的變動。此外,新聞語言的時代性、現代感,對新聞內容的新鮮與否也有著直接的影響。在某些情況下, 舊事 有時也可能成為新聞。新聞就其個體而言,是 易碎品 ,易逝的。今日新聞,明日舊聞。三、報道及時報道及時,是新聞求新的必然要求,也是新聞必須具備的時間條件。在一定條件下,時效決定成效。這一距離越短,時效性越強,新聞價值相對越大,傳播效果越好。報道及時并不是唯快是求,不問情況盲目搶快。既要反對無原則地搶先搶快,也要防止任意擴大 慢聞 的范圍,輕率武斷地 壓 新聞。不適當地設置或擴大報道禁區(qū),將使新聞媒體失去生機與活力,也有損其影響力和公信力。四、傳播公開公開傳播是新聞固有的特性,也是新聞傳播活動必須遵守的基本要求。重大突發(fā)事件的報道,必須不斷提高公開度和透明度,充分尊重公民的知情權,滿足人們的信息需求。越是開誠布公,越能取信于民,獲得群眾的支持和理解。越有利于問題的解決,越能在道義上輿論上占據有利地位,實現及時有效的輿論引導。

解放軍文職招聘考試中國社會主義新聞理論-解放軍文職人員招聘-軍隊文職考試-紅師教育

發(fā)布時間:2017-12-26 22:11:13中國社會主義新聞理論一、社會主義新聞理論的發(fā)展我國的新聞學理論最初也是由外國傳教士傳入的,1834年的《新聞紙略論》簡要地敘述了報紙的起源、新聞自由等問題,介紹了西方報刊的狀況。1919年的五四運動開始了中國新聞事業(yè)的新時期,產生了中國無產階級的新聞事業(yè)。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以后,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聞事業(yè),在物質條件極其艱難和敵我斗爭及其殘酷的環(huán)境中不斷發(fā)展壯大,為中國人民的徹底解放進行了英勇卓絕的斗爭,寫下了可歌可泣的一頁。建國初期,我國的新聞學研究和其他學科一樣,積極學習蘇聯的經驗。1956年為了貫徹 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的方針,中央新聞單位展開新聞改革,新聞研究開始日趨活躍。但是,由于指導思想的變化,這方面的改革和探討很快就中斷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拋棄了 以階級斗爭為綱 的 左 的錯誤方針,開創(chuàng)了我國社會主義事業(yè)發(fā)展的新時期。為了適應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需要,開始了對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聞理論的研究和探索。二、無產階級新聞理論1、 人民報刊 思想馬克思在創(chuàng)辦《新萊茵報》時提出。包括四個內容:在內容上應著重報道本國的事情,集中表現人民的生活和斗爭;在性質上應該成為人民的喉舌;在社會使命上是統治者孜孜不倦的揭露者;在存在和發(fā)展的動力上通過對事實的報道贏得人民的支持和信賴。2、 黨報思想由馬克思恩格斯提出,列寧發(fā)展和完善。包括內容:黨報應成為黨的思想中心;黨報是集體的宣傳員、鼓動員、組織者;黨報應具有鮮明的黨性。3、 全黨辦報 思想中國共產黨創(chuàng)造的獨具特色的中國無產階級新聞理論。1942年延安《解放日報》改版提出。內容:黨報是整個集體的黨組織的喉舌;黨報工作者不僅要忠于黨的總路線,且要與黨領導機關的意志呼吸相通;黨的領導機關要利用黨報,給黨報以宣傳方針,每個黨員都要向黨報提供消息,推廣發(fā)行;黨委要動手寫作修改重要的社論。4、 群眾辦報 思想群眾辦報和專家辦報相結合才是無產階級正確的辦報路線。應該注意群眾來信、通訊員來稿、穩(wěn)定作者隊伍。

解放軍文職招聘考試新聞媒體并非“社會公器”-解放軍文職人員招聘-軍隊文職考試-紅師教育

發(fā)布時間:2017-12-26 22:41:31新聞媒體并非 社會公器新聞媒體 是社會公器 的論點,近年來多次出現,廣為傳播。比如,2003年2月27日,某報在長篇座談摘要中談到 媒體的社會功用究竟應如何看 ,一位教授認為: 媒體應該是社會公器 , 是公共信息平臺 。 媒體的首要功能是進行社會監(jiān)測,并把觀測到的東西告訴公眾。 還說, 當務之急的是應該發(fā)揮媒體社會公器的職能,抵制各種利益集團對它的侵蝕。上述論點來源之一是西方傳播學。美國著名傳播學者威爾伯 施拉姆在同威廉 波特合著的《傳播學概論》》一書中,關于 傳播的社會功能 問題,首先提到的是 環(huán)境監(jiān)視 ,也稱 社會雷達 ,承擔為社會公眾 尋求和傳知信息 的責任。該書還把傳播者比喻為 看守人、宣講人 。主戰(zhàn)反戰(zhàn),針鋒相對對于 戰(zhàn)事同一報道迥異 現象,《華爾街日報》的上述報道是這樣描述的: 美國一些隨軍記者顯然脫不開與本國軍隊的關系,在報道部隊進展時使用了 我們 這個代詞,而非美國的隨軍記者在報道時則顯得比較超然。在政府堅決反對戰(zhàn)爭的法國,全國上下似乎都在質疑美國關于伊拉克問題的官方說詞。在意大利,國家電視臺和最大的私營電視網長時間轉播了半島電視臺播放的美軍戰(zhàn)俘畫面。美國政府禁止美國電視網播放這些畫面,意大利訪談節(jié)目的觀眾撥打電話,批評這是一種新聞審查行為。在德國,媒體對美國的新聞機構進行了長時間的分析,得出的結論認為,美國媒體已經進入了 一體化 狀態(tài)。4月2日,《今日美國報》刊登一篇題為:《全世界媒體同情伊拉克而對美國的報道持謹慎態(tài)度》的報道。認為,全球媒體這些天鋪天蓋地的伊拉克戰(zhàn)爭報道的語調,可能會讓美國人感到驚訝。 無論從英國廣播公司(BBC)到德國第二電視臺(ZDF)的電視節(jié)目,還是從西班牙到曼谷的報紙,人們都能感受到報道明顯反對戰(zhàn)爭,偏向被圍困的伊拉克人民。這些報道往往用情真意切的第一人稱寫成,內容多為記者對醫(yī)院或被炸毀房屋的所見所聞,還配有傷亡者的照片,而這一切決不會在美國的媒體出現。上面兩家美國報紙,對于世界上多數國家新聞媒體有關伊拉克戰(zhàn)爭的報道,同美國 迥然相異 的狀況,作了相當準確的概述。這種狀況產生的原因何在?立場不同,利益不同,報道也就不同日本《每日新聞》》4月3日刊登記者的報道,談在美軍中央司令部前線指揮部采訪的感受。報道說,在各國記者云集的新聞中心, 我切身感受到了戰(zhàn)爭報道的艱難和各國媒體報道立場的不同。 美國和伊拉克都想最大限度地利用媒體。 但是,無論是美國還是伊拉克,愿意提供給媒體的只是對自己有利的信息。 (《參考消息》4月12日)上文提到的《今日美國報》的報道也認為,對待伊拉克戰(zhàn)爭報道問題, 似乎很難說服世界上多數國家的媒體站在美國的立場上。

解放軍文職招聘考試斯大林及前蘇聯新聞體制-解放軍文職人員招聘-軍隊文職考試-紅師教育

發(fā)布時間:2017-07-10 18:48:10斯大林(1879 1953),原名約瑟夫 維薩里昂諾維奇 朱加施維里,生于格魯吉亞梯弗里斯州哥里城,15歲參加革命,1898年加入俄國社會民主工黨。1917年當選俄共(布)中央政治局委員,曾領導創(chuàng)辦蘇共中央機關報《真理報》。參與組織十月革命,1922年當選為蘇共中央總書記。1924年1月21日列寧逝世后,斯大林開始全面領導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他與黨內 反對派 進行了堅決斗爭,維護了黨的統一。同時帶領蘇聯人民大力發(fā)展生產力,完成了蘇聯的社會主義工業(yè)化和農業(yè)集體化。1936年,斯大林犯了肅反擴大化的錯誤,開展了 大清洗 運動。1941年蘇德戰(zhàn)爭爆發(fā)后,斯大林就任蘇聯武裝力量最高統帥,領導全國軍民英勇奮戰(zhàn),最終與同盟國一起取得了反法西斯戰(zhàn)爭的巨大勝利,1945年被授予 蘇聯大元帥 軍銜。戰(zhàn)后,斯大林領導蘇聯人民恢復遭到戰(zhàn)爭嚴重破壞的經濟,并著手鞏固和發(fā)展國際共產主義運動。1953年3月5日,斯大林因患腦溢血在莫斯科逝世。十月革命后,初生的蘇維埃采取一系列措施,建立了社會主義的新聞體系。在戰(zhàn)前社會主義建設年代,蘇聯報刊作為黨的輿論機關,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與此同時,在錯誤路線干擾下,也曾產生負面影響。二戰(zhàn)中,蘇聯報刊全力以赴,報道衛(wèi)國戰(zhàn)爭的重要戰(zhàn)事,號召后方人民為前線支援,揭露法西斯的侵略本質,鼓舞人民的抗敵斗志,發(fā)揮了不容低估的作用。戰(zhàn)后斯大林時期,蘇聯報刊內容主要集中在兩方面:激發(fā)勞動熱情的經濟報道和消除政治異己的意識形態(tài)報道。赫魯曉夫時期,打破意識形態(tài)僵局,允許有限度地開放新聞自由。勃列日涅夫時期,雖然報刊數量有了很大的發(fā)展,但作風又回到40年代末50年代初那種掩蓋問題、粉飾太平的老路上,嚴重脫離了人民。戈爾巴喬夫時期,蘇聯新聞媒體在宣傳方針和內容上進行了大幅度的調整。各報刊、廣播電視臺,競相拓展報道范圍,擴大信息量,對各種社會問題進行公開揭露和大膽抨擊,大量觸及歷史 敏感問題 ,意識形態(tài)領域陷入混亂狀態(tài)。隨著宣傳內容的變化,蘇聯的新聞體制也發(fā)生了變化,這使得各種反對派報刊獲得了合法地位,長期居于核心地位的蘇共報刊江河日下。至此,十月革命后形成的以黨報為核心的社會主義報業(yè)體系已經化為烏有。1、論述:從蘇聯解體看新聞的政治功能(清華大學,2006)2、試述十月革命勝利后俄國改造和發(fā)展報刊業(yè)的措施。(中國人民大學,2001)3、簡述1950年代初,學習蘇聯新聞工作經驗的利弊得失。(中國社會科學院,2001)4、簡述當前俄羅斯新聞體制的特點。(南京大學,2002年)馬克思報刊思想;列寧的報刊活動;火星報;《報刊的四種理論》;中國50年代的新聞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