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物發(fā)展過程中的量變和質變、肯定和否定

1.事物發(fā)展過程中的量變和質變及其相互轉化 事物發(fā)展的過程,經由量變和質變兩種狀態(tài)。任何事物都是質和量的統(tǒng)一體。質是一事物成為自身并區(qū)別于它事物的規(guī)定性。事物質的規(guī)定性是由事物內部矛盾的特殊性所決定的。事物的質是通過屬性表現(xiàn)出來的,屬性是一物和他物在相互聯(lián)系中表現(xiàn)出來的質。認識質是認識和實踐的起點和基礎。只有認識質,才能區(qū)別事物。區(qū)別是制定政策的基礎,沒有區(qū)別就沒有政策。量是事物存在和發(fā)展的規(guī)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構成成分在空間上的排列組合等可以用數(shù)量表示的規(guī)定性。認識量的意義:一是,認識事物的量是認識的深化和精確化。只有認識量,才能更深刻地把握質。馬克思認為,一種科學只有在成功地運用數(shù)學時,才算達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

做任何事情,既要有質的要求,又要有量的要求,做到心中有數(shù)。質和量的統(tǒng)一為度。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質的數(shù)量界限,即事物的范圍、幅度和限度。它的極限叫關節(jié)點,超出了關節(jié)點,事物就形成了新的質量統(tǒng)一。認識度才能確切地把握事物的質,不致混淆不同的事物;認識度才能為實踐活動提供正確的準則即適度原則,防止過或不及。當然,也不能把度絕對化。 由于任何事物都是質和量的統(tǒng)一體,因而事物的變化表現(xiàn)為量變和質變兩種運動狀態(tài)。量變是事物數(shù)量的增減和次序的變動,是保持事物的質的相對穩(wěn)定的不顯著的變化,體現(xiàn)了事物漸進過程的連續(xù)性。質變是事物性質的根本變化,是事物由一種質態(tài)向另一種質態(tài)的飛躍,體現(xiàn)了事物漸進過程和連續(xù)性的中斷。區(qū)分量變和質變的根本標志是事物的變化是否超出度,在度的范圍內的變化是量變,超出度的變化是質變。

量變引起質變,質變又引起新的量變,新的量變發(fā)展到一定程度又引起新的質變,如此交替,循環(huán)往復,不斷轉化,就構成事物不斷由低級到高級的發(fā)展過程。這就是事物變化和發(fā)展的質量互變規(guī)律。 第一,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沒有量變就沒有質變。量的變化積累起來,達到一定的程度,就不可避免地引起質變。量變規(guī)定著質變的性質和方向。 第二,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就是說,任何事物的量變都是不會永遠持續(xù)下去的,量變積累到一定的程度,必然會突破事物的度,引起事物的質變。這就是量變到質變的轉化。 第三,質變引起新的量變,并為新的量變開辟道路。事物在實現(xiàn)了質變以后,在新的基礎上,又開始新的量變,這是由質變到量變的轉化。

質變把量變的成果鞏固下來,并為新的量變開辟道路,使事物由低級向高級發(fā)展。所以,質變是事物發(fā)展的決定性環(huán)節(jié)。 第四,量變和質變相互滲透,量變過程中有部分質變,質變過程中又有量的擴張。量變過程中的部分質變,又分為階段性部分質變和局部性部分質變兩種情形。所謂階段性部分質變是指事物的根本屬性未變,而非根本性質發(fā)生了變化,使事物的發(fā)展呈現(xiàn)出階段性。質變過程中量的擴張,是指當事物的質變開始時新質并不是一下子同時出現(xiàn),而是先突破一點或幾點,然后在量上迅速擴張,最終完成整體質的飛躍。 質量互變規(guī)律揭示了事物存在和發(fā)展的最基本的狀態(tài),它對于我們認識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方法論意義。 (1)質量互變原理揭示了事物發(fā)展是連續(xù)性和階段性的統(tǒng)一。

所謂階段性是指,事物及其運動的跳躍性。事物量變與質變的關系及其原理的方法就是連續(xù)性與階段性相結合的原則。這是無產階級政黨制定路線、方針、政策的重要的理論依據(jù)。 (2)漸進與變革相結合的原則。質量互變規(guī)律揭示了事物發(fā)展是量變與質變的統(tǒng)一、漸進與飛躍的統(tǒng)一,這就要求我們在實際工作中必須堅持漸進與變革相結合的原則。一方面,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在實際工作中,要把遠大的理想和埋頭苦干的精神結合起來。另一方面,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所以要把腳踏實地的工作作風與勇于開拓創(chuàng)新的改革精神結合起來。既要反對因循守舊、止步不前,又要反對急躁冒進、陷于空想。 (編輯:admin)

解放軍文職招聘考試浸出過程-解放軍文職人員招聘-軍隊文職考試-紅師教育

發(fā)布時間:2017-09-2908:55:53浸出過程浸出(萃?。┻^程系指溶劑進入細胞組織溶解其有效成分后變成浸出液的全部過程。它實質上就是溶質由藥材固相轉移到液相中的傳質過程,系以擴散原理為基礎,一般藥材浸出過程包括下列相互聯(lián)系的幾個階段:(一)浸潤、滲透過程當藥材粉粒與浸出溶劑混合時,浸出溶劑首先附著于粉粒表面使之潤濕,然后通過毛細管和細胞間隙進入細胞組織中。浸出溶劑是否能附著于粉粒表面取決于二者之間的界面情況。浸出溶劑和藥材的性質又是界面情況的決定因素,其中溶劑表面張力和藥材中含有物性質起著主導的作用。不能附著于粉粒表面的溶劑無法浸出其有效成分。一般在藥材組織中含有的組成物質大部分帶有極性基團,如蛋白質、淀粉、纖維素等,故極性溶劑易于通過細胞壁進入藥材內部。而非極性溶劑,如石油醚、乙醚、氯仿等則較難潤濕藥材。當用非極性溶劑浸出時,藥材應先行干燥,因為潮濕的藥材不易被非極性溶劑所潤濕。用醇、水等浸出油脂多的藥材時應先脫脂,因為油脂不易被極性溶劑潤濕。藥材浸潤過程的速度與溶劑性質、藥材表面狀態(tài)、比表面積、藥材內毛細孔的大小及其分布、浸取溫度、壓力等因素有關。(二)解吸、溶解過程溶劑進入細胞后,根據(jù)溶劑種類不同,溶解的對象也不同。水能溶解晶質及膠質,故其浸出液多含膠體物質而呈膠體液,但乙醇浸出液中含有較少的膠質,非極性浸出溶劑的浸出液則不含膠質。組織中溶液的形成促使細胞內滲透壓的升高,因而使更多的浸出溶劑滲入其中,而溶解更多的有效成分。但這一變化需要一定時間,其速度取決于藥材與溶劑的特性。一般疏松的藥材進行得比較快,但溶劑為水的速度則較慢。(三)擴散過程浸出溶劑溶解有效成分后形成濃溶液與周圍溶劑產生濃度差,從而產生藥物的擴散。一般在藥材表面附有一層很厚的溶液膜,稱為擴散邊界層。濃溶液中在塊粒表面保持一定的濃度,并通過邊界層向四周的稀溶液主體中擴散,其擴散的推動力為邊界層內外藥物的濃度差。浸出成分的擴散速度可用Ficks第一擴散公式(FicksFirstLawofDiffusion)(8-1)來說明:(8-1)式中,dM擴散物質量;dt擴散時間;F擴散面積,代表藥材的粒度和表面狀態(tài);dc/dx濃度梯度;D擴散系數(shù),負號表示藥物擴散方向與濃度梯度方向相反。由式8-1可知,dM值與藥材的粉碎度、表面狀態(tài)、擴散過程中的濃度梯度、擴散時間與擴散系數(shù)成正比。當D、F、t值一定時,dc/dt值如能保持最大,浸出即能很好進行,這與溶劑性質、藥材與溶劑相對運動速度有關。擴散系數(shù)D值隨藥材而變化,與浸出溶劑的性質亦有關??捎稍囼灠聪率角蟮茫海?-2)式中,R克分子氣體常數(shù);T絕對溫度;N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r擴散分子半徑;粘度。式(8-2)表明,粘滯度小,溶解物質的分子小,則D值大,擴散快,提高溫度可增加擴散速度。(四)置換過程浸出的關鍵在于保持最大濃度梯度。如果沒有濃度梯度,其他因素如D值、F值和t值都將失去作用。因此,用新鮮溶劑或稀浸出液隨時置換藥材粉粒周圍的濃浸出液,以提高浸出推動力是控制浸出速率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