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預期學派認為,人是理性的,總在追求個人利益的最大化。由于經濟變量的未來情況事關自己的選擇和利益,個人會調用自己的智力和資源,對它進行盡可能準確的推測。人們會充分利用一切可用的、可得的信息,按照自己的知識和經驗,對經濟變量的未來情況做出預期。

由于理性預期的作用,市場機制能確保充分就業(yè)均衡,政府干預經濟的政策要么歸于無效,要么加劇經濟波動,因此是不必要的。這一學派的代表人物是芝加哥大學教授、美國經濟學會現會長盧卡斯。

他以經濟人理性和人的行為理性預期假設為前提和立論基礎,用貨幣周期模型論證和說明了經濟波動的原因,并得出了凱恩斯主義政策無效因而無需政府干預經濟的結論,他強調經濟政策的穩(wěn)定性和連續(xù)性,從而在宏觀經濟學領域引發(fā)了一場 理性預期革命 。他首創(chuàng)新增長理論,把經濟運行的源泉和動力歸結為人力資本的內生積累與增長,這種積累和增長不僅能使人力資本本身的收益遞增,而且可以使其他投入要素的收益遞增,從而可以使經濟增長動態(tài)化、長期化。他認為,通過國際貿易可能會強化國家間人力資本稟賦差異,從而加大經濟發(fā)展的不平衡。他于1995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