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德國飛機渦輪機的發(fā)明者帕布斯·海恩提出了一個被稱為“海恩法則”的關于航空界安全飛行的法則:每一起嚴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輕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及1000起事故隱患。“海恩法則”啟示我們( )。

A. 規(guī)律是客觀的,我們要善于發(fā)現(xiàn)和利用規(guī)律

B. 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

C. 矛盾是普遍的、客觀的

D. 任何事物之間都存在聯(lián)系

11.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聯(lián)系與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相關知識。量變是事物數(shù)量的增減和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變動,是保持事物的質的相對穩(wěn)定性的不顯著變化,體現(xiàn)了事物發(fā)展?jié)u進過程的連續(xù)性。質變是事物性質的根本變化,是事物由一種質態(tài)向另一種質態(tài)的飛躍,體現(xiàn)了事物發(fā)展?jié)u進過程和連續(xù)性的中斷。量變和質變的辯證關系是:第一,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第二,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并為新的量變開辟道路。第三,量變和質變是相互滲透的。題干指出29次輕微事故、300起未遂先兆及1000起事故隱患是量的積累,當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發(fā)生質變引起嚴重事故。故正確答案為B。

12. 毛澤東指出,馬克思以前的唯物論,之所以不能了解認識對社會實踐的依賴關系,是因為( )。

A. 沒有真正地理解認識是實踐的目的

B. 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在人們的思想中占據(jù)統(tǒng)治地位

C. 剝削階級為了維護自己的統(tǒng)治,拼命掩蓋歷史

D. 離開了人的社會性,離開人的歷史發(fā)展,去觀察認識問題

12.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認識及其規(guī)律相關知識。1937年7月,毛澤東在《實踐論》中指出:“馬克思以前的唯物論,離開人的社會性,離開人的歷史發(fā)展,去觀察認識問題,因此不能了解認識對社會實踐的依賴關系,即認識對生產和階級斗爭的依賴關系。”故正確答案為D。

13. 辯證唯物主義克服了舊唯物主義的缺點,認為認識是( )。

A. 主體對各種認識要素的建構 B. 主體通過實踐對客體的能動反映

C. 主體對客體本質的內省 D. 主體對客體信息的選擇

13.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認識及其規(guī)律相關知識。馬克思主義哲學把實踐引入認識論,把辯證法應用于反映論,科學地揭示了認識的本質,指出認識是實踐基礎上主體對于客體的能動的反映。認識之所以是主體對客體的能動的反映,正是由于實踐不僅能把客觀的事物提供給主體作為其認識的內容,而且能為主體提供加工、改造客體內容的認識模式,從而把認識的反映性和創(chuàng)造性結合起來。B項符合題意;A項“主體對各種認識要素的建構”和D項“主體對客體信息的選擇”是能動反映的必要途徑和內在環(huán)節(jié);C項“主體對客體本質的內省”完全違背了能動的反映論原則。故正確答案為B。

14. 宋代文學家蘇軾在《題西林壁》中寫道:“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從哲學角度分析“不識廬山真面目”的原因,最恰當?shù)氖? )。

A. 認識需要隨著實踐不斷向前發(fā)展

B. 認識受主客觀條件的制約

C. 認識沒有被不斷的深化

D. 認識事物需要發(fā)揮主觀能動性

14.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認識及其規(guī)律相關知識。認識需要隨著實踐不斷向前發(fā)展,但題干中并未體現(xiàn)。A項不符題意;“只緣身在此山中”體現(xiàn)了詩人無法識得廬山真面目的原因是身處于廬山當中,無法全覽廬山,受到了客觀條件的制約。B項符合題意;認識需要不斷深化,但是題干強調的重點不在此處。C項不符題意;題干中未體現(xiàn)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的作用。D項不符題意。故正確答案為B。

15. 過去曾參的家在費地,費地有個跟曾參同名同姓的人殺了人,有人向曾參的母親報告說“曾參殺人了!”時,曾參的母親說:“我的兒子是絕對不會去殺人的。”沒隔多久,又有一個人跑到曾參的母親面前說:“曾參真的在外面殺了人。”曾參的母親仍然不去理會這句話。她還是坐在那里不慌不忙地穿梭引線,照??椫约旱牟肌S诌^了一會兒,第三個報信的人跑來對曾母說:“曾參的確殺了人。”曾母心里驟然緊張起來。急忙扔掉手中的梭子,端起梯子,越墻逃走了。雖然曾參賢德,他母親對他信任,但有三個人懷疑他殺了人,所以慈愛的母親也不相信他了。以多數(shù)人的意見和感覺為標準判定真理,實際上承認了( )。

A. 真理和謬誤有確定的界限

B. 真理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化為謬誤

C. 謬誤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化為真理

D. 真理沒有客觀性

15.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認識及其規(guī)律相關知識??陀^性是真理的根本屬性。題干“曾參殺人”是以多數(shù)人的意見和感覺為標準判定真理,認為“集體的知覺”就是“實在性的證據(jù)”,屬于主觀真理標準論,就是否認真理客觀性,把主觀的東西當作真理的標準,用認識檢驗認識,從而無法劃清真理與謬誤的根本界限。D項符合題意;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認為,真理與謬誤是人類認識中的一對永恒矛盾,它們之間既對立又統(tǒng)一。第一,在確定的對象和范圍內,真理與謬誤相互對立。第二,真理與謬誤的對立又是相對的,它們在一定條件下能夠相互轉化。但是這個條件不是多數(shù)人的意見和感覺。A、B、C項不符題意。故正確答案為D。

相關推薦:

2025軍隊文職報考條件有哪些

2025軍隊文職高中學歷可以報考嗎?

2024年軍隊文職人員公開招考工作全面展開

2024年軍隊文職人員公開招考公告

2024年軍隊文職人員公開招考報考指南

2024年軍隊文職人員公開招考咨詢服務電話和電子郵箱

推薦查看!

軍隊文職公告 軍隊文職資料包 軍隊文職報考指南
軍隊文職25年筆試課程 軍隊文職歷年考題 軍隊文職歷年分數(shù)